摘要 【银幕数猛增观影人锐减1亿人次:院线补贴“断奶”后中小影院走向何处?】6月23日,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票房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内地票房突破300亿大关,这个速度比2018年6月16日突破300亿晚了一周时间。(华夏时报)
6月23日,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票房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内地票房突破300亿大关,这个速度比2018年6月16日突破300亿晚了一周时间。
下游影院票房不佳,上游的影视制作也遇到困难,近日,《八佰》、《少年的你》临时撤档,《伟大的愿望》突然更名为《小小的愿望》,动荡的暑期档缺失了这些重头影片,业内人士称票房产出可能遭到腰斩。
市场萎缩的同时,大批影院还面临着为期3年的政府补贴到期,大量中小新建影院开始亏钱,只好依靠提高票价来弥补损失。
线下影院的生死大考
2016年3月,财政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颁布的《中央级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预算管理办法》中提到,对新建影院的补贴“每家影院不高于300万元”。
当时,国资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称,“对符合条件的新建影院予以一次性资助,支持其运营发展及放映设备更新。资助金额根据影院运营状况、票房情况核定,每家影院不高于300万元。”据了解,资助范围为中部地区县(县级市),以及西部地区(含国务院规定全面比照享受西部开发政策的地区)省会城市以外的市、县(县级市)的新建影院。
按照“先建后补”的政策,国补一般在影院落成开业后两年内陆续到账,而地补多数持续3年。也就是说,2019年3月开始,一批新建影院即将面临补贴“断奶”的问题。
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新增影院1200余家,新增银幕8035块,而2016年1-6月就新增了1230家,新增银幕达到7153块与上年全年几乎持平。
但随着市场建设的扩增,市场却受优质内容供给不足、票补减少以及政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票房增长降速已经持续了好几年。
在此之前有不少业内人士预测,在政策红利的刺激下,2016年票房有望突破600亿。而事实是,2016年全国票房近492亿,与期望相差一百多亿的距离。
银幕数增长了,票房却缩水了,这就意味着每块银幕的产出大幅下降。这样的情况持续到了现在。
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影院数达到10463家,银幕数达到61071块,相比2017年的50776块银幕数,增幅达20%。然而,根据艺恩数据,单影院年均票房和单银幕年均产出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单影院年均票房540.4万,同比下降20.3万,近3年年均下降17.5万。单银幕年均产出92.6万,同比下降6.5万,近3年年均下降6.1万。
与此同时,2019年分账票房和观影人数出现了近8年来的首次下降。
据猫眼数据,2019年1-5月,中国电影分账票房(不含服务费)累计249.41亿元,同比下降6.35%;观影人数仅为6.89亿人次,比2018年1-5月少了1亿人次。这是自2011年以来,票房、观影人次增速首次出现下降。
除此之外,电影市场下沉得越深,票房下滑得越严重。从城市等级来看,一线城市下滑幅度最小,2019年1-5月分账票房(不含服务费)下滑近0.65%。二、三、四线城市同期票房降幅分别为4.52%、5.07%和7.55%。
市场增速正在放缓已毋庸置疑,与此同时一大批影院还将面临着为期3年的政府补贴到期困境。《华夏时报》记者从国内一知名影院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大批三四线城市为了度过补贴到期、影院亏钱的困境期,不得已需要依靠提高票价来减少亏损,但高票价同时也会流失一定的用户,进退两难。
与此同时,持牌的院线也同样面临着业绩问题。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48家院线中,有8家院线年票房收入不过亿。
2018年底,国家电影局发布《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打破“院线”牌照经营的铁饭碗,开放新院线审批,同时鼓励行业兼并。业内人士分析,线下影院即将面临新一轮的洗牌,亏损者卖身求存将会是新的趋势。
上游影视生产资本市场遇冷
一位熟悉影视行业的投资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影视行业在2018年已经能明显看出遇冷征兆,和下游院线一样,上游院线在内容产出上也出现了瓶颈。
数据显示,2018年25家影视类上市公司中,仅有光线传媒、中国电影、当代明诚、北京文化等4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上涨,其余21家公司净利润均同比下跌,净利下跌的公司占比达到84%。
其中亏损最为严重的是华录百纳,其公司年报显示,2018年公司亏损34.17亿元,而上年度公司净利润为1.1亿元。除此之外,包括唐德影视、慈文传媒等11家公司均在2018年由盈转亏。其中,唐德影视、华谊兄弟均为上市以来首次亏损。
唐德影视和慈文传媒的境况大致可以反映影视制作公司当前的境遇——受政策和舆论影响,资本态度日渐趋冷,市场环境到达冰点。
院线遇冷,看电影的人少了,最根本原因还是来自好的电影不多。
从消费端来看,大制作、大流量电影在2018年的收效甚微,《阿修罗》、《战神纪》等均不过亿,《狄仁杰之四大天王》、《邪不压正》等均惨淡收场。
相对而言,能撑起票房的反而是口碑好的作品。从年初的《无问西东》到春节档的《红海行动》,再到暑期档的《我不是药神》等。无论什么档期,口碑好的作品几乎都能收获不错的票房。
《华夏时报》记者统计了解到,2017年总票房排名前十位的电影豆瓣评分平均分为7.02分,2018年为7.11分。
总体来看,2017年票房靠前的电影既有《战狼2》这样的高口碑电影,也有被舆论评为“好莱坞烂片”代表的《变形金刚5》。相对而言,2018年的票房则更为平均地分布给《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等口碑大片。这与2016年以《盗墓笔记》等低分高票房影片为主流的市场已经有所区别。
业内人士分析表示,随着消费者逐渐成熟,他们的消费行为也更为理性。消费者的行为取向反向也刺激了上游影视制作端,促使供给端洗牌。
目前国内有超一万家影视公司,仅2016年一年就诞生了4000多家影视公司。业内人士预测,未来一年内,会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公司退出或者基本退出这个行业。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责任编辑:DF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