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点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1、什么叫管井井点降水

管井降水,管井井点由滤水井管、吸水管和抽水机械等组成。

管井井点设回备较简单,排水量大,降答水较深,较轻型井点具有更大的降水效果,可代替多组轻型井点作用,水泵设在地面,易维护。管井埋设的深度和距离根据需降水面积、深度及渗透系数确定,一般间距10~50m,最大埋深可达100m。适用于渗透系数较大,地下水丰富的土层、砂层,含水层厚度大于5.0m。

一般该方法用于地下水位比较高的施工环境中,是土方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能疏干基土中的水分、促使土体固结,提高地基强度。

同时可以减少土坡土体侧向位移与沉降,稳定边坡,消除流砂,减少基底土的隆起,使位于天然地下水以下的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能避免地下水的影响,提供比较干的施工条件,还可以减少土方量、缩短工期、提高工程质量和保证施工安全。

井点

(1)井点扩展资料:

管井降水适用条件:

1、第四系含水层厚度大于5.0m;

2、基岩裂隙和岩溶含水层,厚度可小于5.0m;

3、含水层渗透系数K宜大于1.0m/d.

4、适用于降水深度3~5m

2、轻型井点施工工艺

1.井点的成井施工

根据制定的轻型井点降水施工方案,现场安排好“三通”及设备进场,由设计人员按降水设计方案确定井点位置,安排好排水沟的位置后开始施工。

轻型井点的主要成孔方法有:水冲法、钻孔法、套管法、射水法、套管水冲法。

(1)水冲法

1)根据测量放线确定的井点位置,在井位先挖一个小土坑,深大约500mm,面积约0.5m2,用水沟将小坑与排水沟或集水坑连接,以便于冲孔时集水、排出多余水量。

2)将简易三脚架移到井点位置,将直径50~70mm的冲管水枪对准井点位置,启动高压水泵,水压控制在0.4~0.8MPa,在水枪高压水射流冲击下成孔,并不断地升降冲管水枪并左右晃动冲枪,一般含砂的粘土,大约在10~15min之内,井点管可下沉10m左右,若遇到较厚的粘性土层时,沉管时间要延长,此时可增加高压水泵的压力,以达到加快沉管速度的目的。成孔直径应达到300mm左右,保证管壁与井点管之间有一定间隙,以便于填充砂石,冲孔深度应比滤管设计深度低500mm以上作为沉淀层,以防止冲管提升拔出时部分土塌落,并使滤管底部存有足够的砂石。如图4-17所示。

水枪上下移动时应保持垂直,这样才能使井壁保持垂直,若在凿孔时遇到较大的石块和砖块,会出现倾斜现象,此时成孔的直径也应尽量保持上下一致。

当冲孔达到预计深度时,应降低水压,快速拔出冲管,用绳索提起井点管插入井孔,井点管的上端应塞住,以防砂石或其他杂物进入,插入井点管后应立即在井点管与孔壁之间填灌砂石滤料。该砂石滤料的填充质量直接影响轻型井点降水的效果。

图4-17 井点管的冲孔与埋设

应注意以下几点:

1)砂石滤料必须采用粗砂或豆石,不得采用中砂,严禁使用细砂,以防止堵塞滤管的网眼。

2)滤管应放置在井孔的中间,砂石滤层的厚度应在60~100mm之间,以提高透水性,并防止土粒渗入滤管堵塞滤管的网眼。填砂厚度要均匀,速度要快,填砂中途不得中断,以防孔壁塌土。

3)井点填砂后,地表以下1.0~1.5m用粘土封口压实,防止漏气而降低降水效果。水冲法是轻型井点施工的主要方法,冲孔时的水压力不宜过大或过小,具体情况可参照表4-8执行。

表4-8 冲孔土层岩土特性与冲水压力参照表

(2)钻孔法

利用冲击钻或回转钻机成孔,根据钻机的类型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方法,优点是成孔垂直度、孔径有保证,缺点是施工速度略慢,成本较高。

冲击式钻进方法设备简单,成本低,但是场地泥泞,泥浆量多,洗井困难。

长螺旋钻进成孔钻进速度较快,含砂土层水下易塌孔,粘性土层易形成泥浆护壁,洗井困难,降低土层的渗透性。

循环回转钻进钻机成孔,施工速度快,但也易形成泥浆护壁,造成洗井困难。

成孔后插入井点管、滤料及填充要求同水冲法。

(3)套管法

套管法施工成孔可保证井点周围滤料层的厚度和质量,施工时用吊车将套管吊装就位,然后开动水泵抽水,当套管下沉时,逐渐加大水泵的压力,同时可将套管上下起落加大冲击速度,水泵工作水压一般1.2~1.5MPa。当达到设计标高后(一般孔深比设计孔深深1.0m左右),需继续冲击一段时间,视土质情况减小或维持工作水压大小,先向套管内倒入少量滤料,主要是防止井点管插入粘土层中,然后将井点管放入套管内,填入滤料。滤料的填入应分次进行,边填滤料边上拔套管,直至完成井点管埋设,如图4-18所示。

(4)射水法

利用射水法进行井点管的成孔,就是在井点管下安装射水管或滤管,在地面挖小坑,将射水管或井点管插入后,射水内管下有射水球阀,上接可旋动节管和高压胶管、水泵等。利用高压水在井管下端冲刷土体,使井点管下沉。下沉时,随时转动管子,以增加下沉速度,并保证垂直。射水压力为0.4~0.6MPa,当为大颗粒砂粒土时,应为0.9~1.0MPa,冲至设计深度后,取下软管,再与集水总管连接,抽水时球阀可以自由关闭。冲孔直径一般为300mm,冲孔深度应比滤管底深0.5m左右,用于沉渣。

滤料及灌填方法、要求与水冲法相同。本法优点为冲孔、埋管一次完成。缺点是弱透水的粘性土层及砂土、粘性土互层的地层不适用,易堵塞过滤器。其构造如图4-19所示。

图4-18 套管法埋设井点管

图4-19 射水法埋设井点管

图4-20 套管水冲法构造示意图

(5)套管水冲法

采用套管水冲法进行井点管的埋设(如图4-20)就是用套管或高压水冲枪冲孔。冲枪由套管、冲孔高压水管、反冲洗高压水管和喷嘴等组成。在冲枪下端沿圆周布置8~10个φ8mm垂直向下的喷嘴,套管下部沿圆周切成锯齿状,以利套管下沉。为使套管内部土柱迅速脱离,内设两层共12个φ10mm的向心45°角的喷嘴。冲枪工作时,用高压水泵将0.8~1.0MPa的高压水通过高压水管、喷嘴射入土中,可使套管以0.6m/min的速度下沉,泥浆水在压力作用下则从套管向上部流出。达到设计标高后,停止冲水,通过反冲管供给0.4~0.6MPa的高压水,稀释套管内泥浆,至出清水,然后放入井点管,边填滤料边拔套管,地面下1.0~1.5m处,用粘土将孔口封死,井点埋设即告完成。采用本法成孔,滤料、孔径的质量能保证,不会造成泥土堵塞,井点渗水效果好。

套管直径:轻型井点采用300mm,喷射井点采用400mm。套管长度根据设计需要确定。套管一侧根据需要每1.5~2.0m开一个口,套管沉入土中时逐步关闭下部的窗口,打开上部的窗口以便于泥浆的排出。

2.冲洗井管

洗井是井点施工的重要一步,其目的是在轻型井点周围形成良好的渗透通道,排出滤料周围多余的泥浆,确保透水滤管能正常出水。洗井的好坏可能决定降水方案能否按设计要求完成,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空压机洗井、冲孔器洗井、水泵加压注水洗井、射流泵洗井等。如可将φ5~30mm的胶管插入井点管底部,用水泵进行注水清洗,直到流出清水为止。井管应逐根进行清洗,避免出现“死井”。

3.管路安装

沿井点管线外侧,铺设集水总管,集水总管一般常用直径75~127mm的钢管或PVC管。钢制集水管一般每节长4m,可用胶垫螺栓把集水管连接起来,主干管连接水箱水泵。如采用PVC集水总管,可按照基坑形状布置集水总管,接头处可采用钢丝软塑料管或相同直径的胶皮管连接。

集水总管连接完成后,可用钢丝软塑料管、胶管将井点管与集水总管连接好,再用1#0铅丝绑好,防止管路不严、漏气而降低整个管路的真空度。对于PVC管材的集水总管和井点管,安装时注意检查塑料焊接处的密闭、牢固,井点管和集水总管可采用带钢丝的塑料软管直接连接,接口处用塑料薄膜缠紧以防漏气。集水总管的流水坡度应按向水泵方向倾斜2.5‰~5‰的坡度设置,并用砖将主干管垫好。在冬季施工时,应做好基坑降水设备的防冻保温工作。

4.检查管路

检查集水总管与井点管连接的胶管的各个接头在试抽水时是否有漏气现象,发现漏气情况,应重新连接或用塑料薄膜缠紧,重新拧紧法兰盘螺栓和胶管的铅丝,直至不漏气为止。在正式抽水前必须进行试抽,以检查抽水设备运转是否正常,管路是否存在漏气现象。在水泵的进水管上安装一个真空表,在水泵的出水管处安装一个压力表。

为了观测地下水位是否达到基坑水位降深要求,在基坑中心处设置一个观测井点,以便通过观测井点水位,了解相关降水情况。

在试抽时,应检查整个降水系统的真空度,查看真空表,一般真空度应达到55~75kPa或更高,方可正式投入抽水。如果真空度不够,应检查管路及场地的漏气情况,及时处理。

5.抽水

轻型井点系统全部安装完毕后进行试抽。当抽水设备运转一切正常后,整个抽水管路无漏气现象,可以投入正常抽水作业。

3、井点降水有几种方法?

井点降水法是在基来坑源开挖前,预先在基坑四周埋设一定数量的井点管,利用抽水设备从中抽水,使地下水位降至坑底以下,直至基础施工结束为止的降水方法,如图1所示。井点降水可使基坑挖土在干燥状态下进行,从根本上消除“流砂”现象。井点降水的方法有轻型井点、电渗井点、喷射井点、管井井点及深井井点等。对不同类型的井点降水可根据土的渗透系数、降水深度、设备条件及经济性合理选用,各种井点的适用范围可参考表1。

图1 轻型井点降低地下水位示意图

1—井点管;2—滤管;3—总管;4—弯联管;5—水泵房;6—原有地下水位线;7—降低后地下水位线。

表1 各种井点的适用范围

井点

4、管井井点是什么?

管井井点就抄是沿基坑每隔一定袭距离设置一个管井,每个管井单独用一台水泵不断抽水来降低地下水位。在土的渗透系数大(20~200m/d)、地下水量大的土层中,宜采用管井井点。
管井井点的设备主要是由管井、吸水管及水泵组成。
管井可用钢管管井和混凝土管管井等。钢管管井的管身采用直径150~250mm的钢管,其过滤部分采用钢筋焊接骨架外包孔眼为1~2mm的滤网,长度2~3m。混凝土管管井的内径为400mm,分实管与过滤管两种,过滤管的孔隙率为20~25%,吸水管可采用直径为50~100mm的钢管或胶皮管,其下端应沉入管井抽吸时的最低水位以下。水泵可采用2~4英寸潜水泵或单级离心泵。
管井的间距,一般为20~50m,管井的深度为8~15m。井内水位降低,可达6~10m,两井中间水位则为3~5m。管井的理论计算,可参考轻型井点进行。

5、井点降水的原理是怎样的

轻型井点:轻型井点是沿基坑四周每隔一定距离埋入井点管(直径38–51MM,长5–7M的钢管)至蓄水层内,利用抽水设备将地下水从井点管内不停抽出,使原有地下水降至坑底以下。在施工过程中要不断的抽水,直至施工完毕。
喷射井点:当基坑较深而地下水位又较高时,采用轻型井点要采用多级井点,这样,会增加基坑挖土两、延长工期并增加设备数量,显然不经济的。因此,当降水深度超过8m时,宜采用喷射井点,降水深度可达8–20m。喷射井点的设备,主要由喷射井管、高压水泵和管路系统组成。
电渗井点:对于渗透系数很小的土(K小于0.1m/d),因土粒间微小空隙的毛细血管作用,可以采用的方法。
电渗井点是井点管作阴极,在其内侧相应地插入钢筋或钢管做阳极,通入直流电后,在电场的作用下,使土中的水流加速向阴极渗透,流向井点管。这种方法耗电多,只在特殊情况下使用。
管井井点:管井井点就是沿基坑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一个管井,每个管井单独用一台水泵不断抽水来降低水位。这在地下水量大的情况下比较适用。
深井井点:当降水超过15m时,在管井井点采用一般的潜水泵和离心泵满足不了降水的要求,可加大管井深度,改采用深井泵即深井井点来解决。深井井点一般可降低水位30–40m,有的甚至可以达到100m以上。常见的深井泵有两种类型:电动机在地面上的深井泵及深井潜水泵(沉没式深井泵)。
大口径井点和深井井点差不多,只是一个是加深度,一个是加大口径。
都回答了,呵呵。

6、请问轻型井点、喷射井点和大口径井点 有什么区别啊

轻型井点、喷射井点和大口径井点区别如下:

1、布置及设计原理不同

轻型井点是人工降低地下水位的一种方法,它是沿基坑四周或一侧将直径较细的井管沉入深于基底的含水层内,井管上部与总管连接,通过总管利用抽水设备将地下水从井管内不断抽出,使原有地下水位降低到基底以下。轻型井点又叫真空井点。

喷射井点降水也是真空降水,是在井点管内部装设特制的喷射器,用高压水泵或空气压缩机通过井点管中的内管向喷射器输入高压水(喷水井点)或压缩空气(喷气井点)形成水汽射流,将地下水经井点外管与内管之间的缝隙抽出排走的降水。

采用非完整稳定流单井和群井抽水试验方法。试验结束后抽水试验井及观测井均可作为工程使用井。

井点

2、施工工艺

(1)轻型井点对于铁路桥涵的基础在地下水丰富地段,一般采用单排环型布置,利用单排井点降水,降水深度不宜超过5m。

首先进行基坑处原地面标高的测量,根据地面标高及基底设计标高确定基坑开挖深度,计算开挖坡率及开挖尺寸,依据开挖尺寸,在距离基坑边缘约1.0m处,布置井点吸水管位置。

(2)喷射井点。按照工作原理,喷射井点设备可以以喷射泵为中心,划分为供水系统与出水系统两部分。供水系统包括高压水泵、供水总管、井点外管、滤管和喷射泵。

井点布置时应根据基坑平面形状与大小、地质和水文情况、工程性质、降水深度等而定。当基坑(槽)宽度小于6m,且降水深度不超过6m时,可采用单排井点,布置在地下水上游一侧。

(3)大口径井点,抽水井的施工由专业钻井队伍负责,采用ZY - 250 反循环钻机自成泥浆护壁成井工艺,孔内注稀浆置换清孔。抽水井及观测井的成孔孔径均为600 mm,钻孔深度为41 m 左右。井管采用内径为325 mm,壁厚3 mm 卷焊钢管。

钻井过程采用泥浆护壁,过滤器采用80 ﹟滤网布包裹三层( 井管外围采用石英砂回填) ,过滤器长18 m 左右。下部1 m 为板管,作为沉淀管。抽水井采用反铲挖掘机吊装方式下放安装井管,管外全部采用石英砂反滤料回填,抽水井的围填滤料厚度为20 cm。成井后采用空压机洗井。

3、施工顺序

测量放线→挖井点沟槽→冲孔→下设吸水井点管→灌填粗砂滤料→铺设集水管→连接集水管与井点管→安装抽水设备→试抽→正式抽水→基础施工→撤离井管。

当基坑开挖所需降水深度超过6m时,一级的轻型井点就难以收到预期的降水效果,这时如果场地许可,可以采用二级甚至多级轻型井点以增加降水深度,达到设计要求。

深(大口径)井点布置主要施工流程: 深井点钻孔→深井点安装→井外排水系统布置。

7、电渗井点

在渗透系数小于0.1m/d的饱和粘土、粉质粘土、淤泥质土中进行基坑降水时,由于土层专渗透系数很小,使用单一属的轻型井点或喷射井点降水时,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此时,可结合电渗降水以提高降水效果,利用粘土的电渗现象和电泳作用特性,促使毛细水分子流动,加速土体固结速度,增加土体强度,以达到较好的降水效果。

图4-6 电渗井点降水布置示意图

电渗井点(图4-6)一般与轻型井点或喷射井点结合使用,利用轻型井点或喷射井点管本身作为阴极(此时不可采用PVC管材,如采用PVC管材作为井点管应附加导电设施),附近插入地下一根金属棒(钢筋、钢管等)作为阳极。通入直流电(采用直流发电机或直流电焊机)后,带有负电荷的土粒即向阳极移动(即电泳作用),而带有正电荷的水则向阴极方向集中,产生电渗现象。在电渗与井点管内的真空抽水双重作用下,强制粘土中的水由井点管内快速排出,从而逐渐降低地下水位。

8、什么是工程中的井点降水?

井点降水就是在基坑开挖前,先在基坑周围埋设一定数量的滤水管(井),利用抽水设备抽水,使地下水位降落在基坑底以下,直至已施工的结构工程自重大于地下水浮力为止。井点降水有真空井点、喷射井点、电渗井点、管井井点等。

井点降水法有:轻型井点、喷射井点、电渗井点、管井井点、深井井点等。井点降水方法和设备选择,可根据土层的渗透系数、要求降水深度及工程特点,作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井点

(8)井点扩展资料

1、轻型井点:轻型井点是沿基坑四周每隔一定距离埋入井点管(直径38–51MM,长5–7M的钢管)至蓄水层内,利用抽水设备将地下水从井点管内不停抽出,使原有地下水降至坑底以下。在施工过程中要不断的抽水,直至施工完毕。

2、喷射井点:如果仍采用轻型井点要采用多级井点,就会增加基坑挖土量、延长工期并增加设备数量,显然不经济。因此,当降水深度超过8m时,宜采用喷射井点,降水深度可达8–20m。喷射井点的设备,主要由喷射井管、高压水泵和管路系统组成。

3、电渗井点:对于渗透系数很小的土(K小于0.1m/d),因土粒间微小空隙的毛细管作用,可以采用的方法。

电渗井点是井点管作阴极,在其内侧相应地插入钢筋或钢管做阳极,通入直流电后,在电场的作用下,使土中的水流加速向阴极渗透,流向井点管。这种方法耗电多,只在特殊情况下使用。

4、管井井点:管井井点就是沿基坑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一个管井,每个管井单独用一台水泵不断抽水来降低水位。这在地下水量大的情况下比较适用。

5、深井井点:当降水超过15m时,在管井井点采用一般的潜水泵和离心泵满足不了降水的要求,可加大管井深度,改采用深井泵即深井井点来解决。

深井井点一般可降低水位30–40m,有的甚至可以达到100m以上。常见的深井泵有两种类型:电动机在地面上的深井泵及深井潜水泵(沉没式深井泵)。

9、井点降水怎么计算

1、平面布置:当基槽宽度小于6m,且降水深度不超过5m时可采用单排井点,井点管必须布置在地下水流的上游一侧;当基槽宽度大于6m,且降水深度超过5m时,则宜采用双排井点;当基坑面积较大时则应采用环形井点。

2、高程布置:真空井点的降水深度,由于利用真空原理,从理论上讲可达10.3m,但由于管路系统的水头损失,其实际的降水深度一般不宜超过6m。井点管的埋置深度H(不包括滤管),可按下式计算:H≥H1+h+iL(m)

式中H1—井点管埋设面至坑底面的距离(m);

h—降低后的地下水位距基坑中心底面的距离,一般为0.5~1m。

井点

(9)井点扩展资料

(1)轻型井点:轻型井点是沿基坑四周每隔一定距离埋入井点管(直径38– 51MM,长5–7M的钢管)至蓄水层内,利用抽水设备将地下水从井点管内不停抽出,使原有地下水降至坑底以下。在施工过程中要不断的抽水,直至施工完毕。

(2) 喷射井点:如果仍采用轻型井点要采用多级井点,就会增加基坑挖土量、延长工期并增加设备数量,显然不经济。因此,当降水深度超过8m时,宜采用喷射井点,降水深度可达8–20m。喷射井点的设备,主要由喷射井管、高压水泵和管路系统组成。

(3)电渗井点:对于渗透系数很小的土(K小于0.1m/d),因土粒间微小空隙的毛细管作用,可以采用的方法。

电渗井点是井点管作阴极,在其内侧相应地插入钢筋或钢管做阳极,通入直流电后,在电场的作用下,使土中的水流加速向阴极渗透,流向井点管。这种方法耗电多,只在特殊情况下使用。

(4)管井井点:管井井点就是沿基坑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一个管井,每个管井单独用一台水泵不断抽水来降低水位。这在地下水量大的情况下比较适用。

(5)深井井点:当降水超过15m时,在管井井点采用一般的潜水泵和离心泵满足不了降水的要求,可加大管井深度,改采用深井泵即深井井点来解决。

深井井点一般可降低水位30–40m,有的甚至可以达到100m以上。常见的深井泵有两种类型:电动机在地面上的深井泵及深井潜水泵(沉没式深井泵)。

10、井点降水类型

井点降水,是人工降低地下水位的一种方法。故又称“井点降水法” 。在基坑开挖前,在基坑四周埋设一定数量的滤水管(井),利用抽水设备抽水使所挖的土始终保持干燥状态的方法。 所采用的井点类型有:轻型井点、喷射井点、电渗井点、管井井点、深井井点等。

一般该方法用于地下水位比较高的施工环境中,是土方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能疏干基土中的水分、促使土体固结,提高地基强度,同时可以减少土坡土体侧向位移与沉降,稳定边坡,消除流砂,减少基底土的隆起,使位于天然地下水以下的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能避免地下水的影响,提供比较干的施工条件,还可以减少土方量、缩短工期、提高工程质量和保证施工安全[1]
井点设备主要包括井点管(下端为滤管)、集水总管和抽水设备等。
井点管采用Φ60×5长6.0m无缝钢管。管下端配2.0m滤管,滤管采用与井点管同直径钢管,井点管和滤管之间连接钢制管箍,与集水总管连接用耐压胶管,滤管钻梅花孔,直径5mm,距15mm,外包尼龙网(100目)五层,钢丝网二层,外缠20#镀锌铁丝,间距10mm。集水总管为内径100—127mm的无缝钢管,每节长4米,其间用橡皮套管连结,并用钢箍接紧,以防漏水,总管上装有与井点管联结的短接头,间距0.8米—1.2米。

每套抽水设备有真空泵一台,离心泵一台,水气分离器一台,每套井点降水设备带70根井点降水管。

施工方案
井点的平面布置:当基坑或沟槽宽度小于6m,且降水深度不超过6m时,可用单排线状井点,布置在地下水流的上游一侧,两端延伸长度以不小于槽宽为宜。如宽度大于6m或土质不良,则用双排线状井点。面积较大的基坑宜用环状井点,有时也可布置成U形,以利于挖土机和运土车辆出入基坑。井点管距离基坑壁不应小于1.0—1.5m,以防局部漏气。井点管间距一般为0.8m—1.6m,由计算或试验确定。井点管在总管四角部位应适当加密。

井点高程布置:井点的埋设深度H(不包括滤管)。H≥H1+h+IL(m)

H1——井管埋设面至基坑底的距离;
h——基坑中心处底面至降低后地下水位的距离,一般为0.5—?1.0m;

I——地下水降落坡度,双排或环状井点1/10,单排井点为1/4~1/5;

L——井点管至基坑中心的水平距离。
同时还应考虑井点管一般要露出面0.2m左右,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滤管必须埋在透水层内,为了充分利用抽吸能力,总管的布置接近地下水位线,应事先挖槽,水泵轴心标高宜与总管平行或略低于总管,总管应具有0.25—0.5%坡度(坡向泵层),各段总管与滤管最好分别设在同一水平面,不宜高低悬殊。

与井点相关的资料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建筑业

宝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21-1-2 19:38:38

建筑业

四川地震地图

2021-1-2 19:38:4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