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素描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1、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地质因素有那些?

自己把下面的内容整合一下,再找一两个实践中的例子,一凑合就两千字了。不要指望别人包办,朋友们给你搜集一些资料就够意思了,给你娶个媳妇,还指望大家给你把孩子生出来?做人别太懒了!

影响煤矿生产的主要地质因素

煤层厚度变化

煤层厚度变化是影响煤矿生产的主要地质因素之一。煤层发生分叉、变薄、尖灭等厚度变化,直接影响煤矿正常生产。

一、煤层厚度变化的原因及变化特征

煤层厚度变化是多种多样的,但就其成因来说,可分为原生变化和后生变化两大类。

(一)煤层厚度的原生变化

煤层厚度的原生变化是指泥岩层堆积过程中,在形成煤层顶板岩层的沉积物覆盖以前,由于地壳活动,沉积环境变迁等各种地质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煤层形态和厚度变化。原生变化主要包括地壳不均衡沉降引起的煤层分叉、变薄、尖灭、泥炭沼泽古地形对煤层形态和煤厚的影响、河流同生冲蚀、海水同生冲蚀等四种原因。

(二)煤层厚度的后生变化

煤层厚度的后生变化是指煤层被沉积物覆盖以后,或煤系形成以后,由于河流剥蚀、构造变动、岩浆侵入、岩溶陷落等各种地质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煤层形态和厚度变化。

二、煤层厚度变化对煤矿生产的影响

煤层厚度变化对煤矿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采掘部署

2.影响采煤工艺

3.影响计划生产

4.掘进率增高

5.采出率降低

三、煤层厚度变化的研究和处理

(一)煤层厚度变化的观测和探测

1.煤层的观测

1)煤层的观测内容

2)煤层的观测方法

2.煤层的探测

1)煤层厚度的探测

(1)煤巷掘进中的探煤厚工作。

(2)回采工作面的探煤厚工作。

2)煤层分叉尖灭的探测

根据煤层分叉的稳定情况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煤层分叉后分层的分布比较稳定;另一种是煤层分叉后只有一层保持稳定(即为主分叉层),其它各层延续不远很快尖灭。

3)煤层底凸薄化的探测

煤层底凸薄化是指煤层底板凸起造成煤层变薄尖灭的现象。对于这种变化,常用的探测方法如下:

(1)钻探控制巷道掘进方向的底凸位置。

(2)利用巷道穿越底凸部位,直接圈定煤层底板凸起的位置及薄化范围。

(3)利用工作面上分层边采边探的煤层观测资料,编制煤层顶、底板标高等值线图,研究泥炭沼泽的基底地形,圈定煤层底凸薄化的位置和范围。

4)煤层河流冲蚀变薄带的探测

首先应在巷道中仔细观察和素描冲蚀带的宽度、厚度、岩石成分、层理、砾石分布、煤层顶板冲蚀情况、冲蚀面特征、冲蚀处煤质变化等。将各巷道所见的冲蚀现象投绘在平面图上,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古河床的分布范围及对煤层破坏的情况,圈出古河床冲蚀带范围。

(二)定量评定煤层厚度的稳定性

(三)煤层厚度变化的处理

1.掘进中的处理办法

(1)在煤巷掘进中遇到煤层分叉、尖灭现象,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掘进方案,如已知上分层稳定可采,而下分层常变薄尖灭,则巷道应紧靠煤层顶板掘进。如果是下分层稳定可采,上分层不稳定,则应紧靠煤层底板掘进。如果分叉后煤层全部可采,应先采上分层,再采下分层。

(2)在采区上山掘进中,如遇煤层变薄带,应按变薄带的范围大小来决定巷道是直接穿过,还是停止掘进,或从其它地方另开巷道。若变薄带范围不大,并且确知工作面有煤可采时,掘进巷道采取挑顶或破底办法直接穿过变薄带。

(3)主要运输巷遇到局部煤层变薄或尖灭时,巷道可按原计划施工,穿过变薄尖灭带。

2.回采工作中的处理方法

回采工作面遇到变薄带或无煤区时,可采用直接推过或绕过的办法。若变薄带或不可采区范围较小,则可采用直接推过的办法;若变薄带范围较大,可考虑采用绕过的办法;大面积的不可采区,应布置探巷,探清不可采范围,将工作面分为几块回采,先采①、②两块,然后合成一个工作面③进行回采。

第二节 矿井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影响煤矿建设和生产的各种地质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地质构造包括褶皱、节理和断层。断层是矿井地质构造的研究重点。

矿井地质构造按其规模大小和对生产的影响程度,可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构造是指决定井田边界的大型褶曲与断层,这类构造在勘探阶段已基本查明。中型构造是指分布在井田范围内,影响水平、采区划分和巷道布置的次一级构造,它们对煤矿生产影响极大,是矿井地质工作的重点。小型构造是指那些在巷道或工作面中比较容易查明全貌的更次一级的褶曲与断层。

一、褶曲构造对煤矿生产的影响与研究

(一)褶曲构造对煤矿生产的影响

1.大型褶曲

大型褶曲在勘查段已经查明,它的规模、方向和位置影响到井田的划分和矿井开拓方式及开拓系统的部署,是矿井设计考虑的主要问题。

2.中型褶曲

中型褶曲对整个矿井的开拓部署影响不大,但对采区的布置关系密切,影响到采区的大小和采区巷道的布置。

3.小型褶曲

小型褶曲是在回采工作面准备过程中,在巷道中揭露的幅度仅几米到几十米,长度为几米到几十米的褶曲。它影响煤层平巷的掘进方向,从而影响工作面长度,给机械化回采、顶板管理带来一定困难。小型褶曲还往往引起煤层厚度发生变化,使生产条件复杂化。小型褶曲特别发育时,甚至会使煤层变为不可采。

(二)煤矿生产中褶曲构造的研究

1.褶曲的判断

判断井下褶曲的存在,主要是根据煤、岩层产状的规则变化和岩层层序的对称重复出现这两大标志。如在石门巷道中岩层倾向相背或相倾,或是在煤层平巷中由于煤层走向的急剧变化而使平巷弯曲,表明有褶曲(背斜或向斜)存在。

在构造简单,岩层标志比较明显的地区,根据褶曲核部和两翼的岩层层序,

2.褶曲的观测

(1)对在巷道中能看到全貌的小褶曲,应系统观测褶曲轴的位置、方向、产状。对中型褶曲,在一条巷道中不能观测到全貌时,应准确鉴定观测点处的煤层,岩层层位及其顶底面顺序,岩层产状、煤厚变化,以及与其伴生的次一级小构造等,然后将所观测到的资料投绘到平面图和剖面图上,在图上综合分析,确定褶曲轴的位置延展方向。

(2)观测描述褶曲两翼的岩层产状,褶曲宽度和幅度,褶曲的延展变化及向深部的延伸趋势。

3.褶曲的探测

(三)褶曲的处理

通过对褶曲的判断、观测、探测,已基本查明它的位置、方向及产状变化。在此基础上可对褶曲采取如下措施进行处理。

1.大型褶曲

(1)褶曲轴线作为井田边界。有些大型向斜,由于轴部埋藏较深,开采困难,多作为井田边界,其两翼分别由两个或几个井田开采。有些大型宽缓背斜,两翼煤层距离较远,井下难以形成统一的生产系统,可以褶曲轴为界,两翼分别有两个井田开采。

(2)大型褶曲在井田开拓部署中的处理方法。不是所有的大型褶曲轴都必须作为井田边界,在有的井田内也可以有大型褶曲存在。若在井田内有大型背斜构造,开拓系统中常把总回风道布置在背斜轴附近,两翼煤层均可利用。有些位于向斜构造的矿井,常把运输巷道布置在向斜轴部附近,用一条运输巷解决向斜两翼的运输问题。

2.中型褶曲

(1)以褶曲轴线作为采区中心布置采区上山或下山。对开阔的平缓褶曲,以向斜轴作为采区中心,向两翼布置回采工作面,采区走向长可达1000m以上。

(2)以褶曲轴作为采区边界。在较紧闭的褶曲轴部,次一级构造往往发育,因此常以褶曲轴作为采区边界。

(3)工作面直接推过褶曲轴。当褶曲较宽缓,而规模不太大时,可布置单翼采区,工作面直接推过褶曲轴部。

3.小型褶曲

(1)采面重开切眼生产。在小型褶曲发育地区,常见到煤层突然增厚或变薄,甚至不可采,使工作面无法通过,需要重新开掘切眼进行生产。

(2)采面运输巷改造取直。煤矿要求运输巷在60m内不能有大的弯曲,弯曲过多无法使用。由于小褶曲存在,使煤层平巷弯弯曲曲,为满足生产要求,巷道需要改造取直。

二、断裂构造对煤矿生产的影响与研究

(一)节理(裂隙)对煤矿生产的影响及处理

1.影响钻眼爆破效果

2.影响开采效率

3. 影响顶板控制方法

4.影响工作面布置

5.对其它方面的影响

(二)断层对煤矿生产的影响

断层破坏了煤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对煤矿生产造成了很大影响。断层规模不同,对生产的影响程度不同。目前对断层规模等级的划分标准尚不统一。根据煤矿工作实践,建议采用下列划分标准:落差大于50m为特大型断层,落差50~20m为大型断层,落差20~5m为中型断层,落差小于5m为小型断层。

断层对煤矿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影响井田划分

2.影响井田开拓方式

3.影响采区和工作面布置

4.影响安全生产

5.增加煤炭损失量

6.增加巷道掘进量

7.影响煤矿综合经济效益

(三)煤矿生产中断层的研究

1.断层的判断

断层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常在断层附近的煤、岩层中伴生一些与正常情况不同的地质现象,这些现象预示者前方可能有断层存在,应作好过断层的准备工作。在断层出现前,可能遇到的征兆,主要有以下几种现象:

(1)煤层、岩层的产状发生显著的变化时,可能有断层存在。

(2)煤层厚度发生变化,煤层顶底板出现不平行现象时,可能有断层存在。

(3)掘进巷道中经常出现明显的小褶曲(如开滦唐山煤矿),或煤层常发生强烈揉皱,滑面增多或变为鳞片状碎煤(如淄博龙泉矿)等现象时,可能有断层存在。

(4)煤层和顶、底板中的裂隙显著增加,并有一定的规律性时,可能有断层存在。

(5)在大断层附近常伴生一系列小断层,这些小断层是判断大断层的重要标志。

(6)在高瓦斯的矿井,在巷道中瓦斯涌出量常有明显变化地段,可能有断层存在。如焦作矿务局焦西矿掘进巷道时,遇断层前后瓦期涌出量出驼峰现象。

(7)充水性强的矿井,巷道接近断层时,常出现滴水、淋水以至涌水的现象,可能有断层存在。

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上述各种征兆,再结合矿井的具体地质条件和已采掘地段断层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使判断更符合实际。

2. 断层的观测

(1)确定断层位置。

(2)观察断层面特征。

(3)观察断层的伴生派生构造。

(4)确定断层性质及断层力学性质。

(5)测量断层面产状。

(6)确定断层的落差。

3.断层的探测(断失煤层的寻找)

煤矿中判断断层性质和确定断距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种:

(1)层位对比法。

(2)伴生派生构造判断法。

(3)规律类推法。

(4)作图分析法。

(5)生产勘探法。

(四) 断层的处理

1.开拓设计阶段对断层的处理

(1)井田边界和采区边界的确定。凡是井田内遇到落差大于50m的特大型断层时,应以该大型断层作为井田边界。

(2)井筒位置的选择。一般立井井筒要布置在倾角较大的大断层下盘,距断层30~50m以外的位置。

(3)运输大巷的布置。运输大巷是需布置在较坚硬的岩层中,且尽量少改变方向。但在断层错动处,断层上、下盘的煤岩层位移较大,甚至与另一盘的含水层相遇,因此必须考虑巷道的改道问题。

(4)采区内块段划分。被断层切割破坏的地区,要综合考虑断层的位置、落差、被切割块段的大小和形态,以及已有的生产系统等因素来划分开采块段,要尽可能地将较大断层留在各块段之间的煤柱当中。

(5)井田开拓方式的确定。选择井田开拓方式时,要考虑各种地质因素的影响,其中断层占重要地位。

2.巷道掘进阶段对断层的处理

(1)平巷过断层。平巷过断层分为穿过煤层顶板(或底板)和顺断层面掘进两种方式。

(2)倾斜巷道过断层。上山、下山等倾斜巷道遇断层后,可以根据生产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通过断层。

当断层落差较小时,根据断失盘是上升还是下降盘分别采用挑顶、挖底或挑顶挖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断层。

3.回采阶段对断层的处理

(1)采用强行通过的方法。

(2)采用重开切眼的方法。当断层落差大于煤厚时,对于倾向断层或斜交断层可采用重开切眼的方法,即提前在断层另一盘重新开掘切眼,待工作面推进到断层处,停止回采,工作面搬家到新切眼内继续开采。

(3)采用划小工作面的方法。当断层落差大于煤厚时,对于走向断层,可在断层两侧补掘中间平巷,把原来一个采面划分为两个采面分别回采。对于落差一端大、一端小的斜交断层,可采用合采与分采相结合的方法,把断层上、下盘煤层结合起来开采。

第三节 岩浆侵入煤层

一、岩浆侵入煤层的观测与研究

(一)岩浆侵入体的一般特征

1.岩浆侵入体的产状

生产矿井中发现的岩浆侵入体主要有以下两种产状:

(1)岩墙。

(2)岩床。

2.岩浆侵入体岩性

(二)对岩浆侵入体的观测

对在井下一切揭露岩浆侵入体的地点,都应进行详细的观测和素描。观测的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1.岩浆侵入体的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特征及名称。

2.岩浆侵入体的产状、延展范围。

3.岩浆侵入体与断裂构造的关系。

4.煤层被破坏情况,包括岩浆侵入体与煤层的接触关系、天然焦宽度、煤层的变质程度等。

(三)对岩浆侵入体的探测

(四)岩浆侵入体资料的综合研究

二、岩浆侵入体对煤矿生产的影响

(一)岩浆侵入体对煤质的影响

(二)岩浆侵入体对煤矿生产的影响

三、岩浆侵入煤层的处理

第四节 岩溶陷落柱

岩溶陷落柱是指煤层下伏碳酸盐岩等可溶岩层,经地下水溶蚀形成的岩溶洞穴,在上覆岩层重力作用下产生塌陷,形成筒状或似锥状柱体。简称陷落柱,俗称“矸子窝”或“无炭柱”。

陷落柱在我国华北石炭二迭纪聚煤区中普遍分布,其中以山西、河北最为发育。

一、陷落柱的成因

(一)岩溶发育的地质条件

(二)溶洞塌陷机理

二、陷落柱的特征

(一)陷落柱的形态特征

(二)陷落柱的地表出露特征

(三)陷落柱的井下特征

(四)陷落柱的分布特征

三、陷落柱的观测与研究

四、陷落柱对煤矿生产的影响及处理

第五节 影响煤矿生产的其它地质因素

一、矿井瓦斯

二、煤层顶底板

三、矿井地热的危害

四、矿山压力

五、煤层自燃与煤尘

2、以工厂理念写是事求精写一篇文章

通过本周的安全教育学习,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安全”的重要性。

企业成于安全,败于事故。任何一起事故对企业都是一种不可挽回的损失,对家庭、个人更是造成无法弥补的伤痛。安全意识应始终牢牢扎根在每个人的心中,让大家知道若责任心不到位就会酿成事故,正确认识到安全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个上下关联、人人互保、环环相扣的链,是一张错综复杂、紧密相连的网。回顾石化企业发生的重大事故,一次次映入我脑海的不外乎是以下内容:某人安全意识淡漠,严重违反《安全生产法》;某某安全责任心不强,麻痹大意习惯性违章;某某单位安全管理不严,尤其是现场安全监督检查不力等等。这些惨痛的案例,无不折射出我们的安全教育的缺失,表现出安全知识的宣传普及尚存很大的缺陷,我们安全管理的体系还是那么的脆弱!

“安全就是效益”,这种观点应根植于每个人(包括我自己)的心中。首先武装好自己,熟知熟会各项操作规程安全制度,认真学习安全有关法律法规;其次养成良好的安全操作习惯,杜绝习惯性违章,敢于同身边的甚至是上级的不安全行为较真儿;第三是勤于检查,及时发现整改事故隐患。一线岗位安全隐患和死角多,习惯性违章较普遍,如果只在形式上讲安全,应付检查,那么即使是投入再大,付出再多,安全环境也不能得到本质改善,安全管理水平永远不能得到本质提升!如果每位员工在每日的工作中相互监督、相互提醒、相互检查,查找漏洞和薄弱环节,防止不安全的因素存在,杜绝事故隐患,从小事做起,就能筑起安全大堤。无危则安,无损则全。安全就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生命得到保证,身体免于伤害,财产免于损失。

让人人都来重视安全,时刻关注安全,将“安全生产”铭记心中,不折不扣地遵操作规程之章,守安全生产之法!让人人都清楚地认识到违章就是走向事故,就是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甚至走向死亡。不要抱有任何饶幸心理,因为,或许一次小小的不经意的违章,就会造成很大的伤害或损失,就会变成违法。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真正意识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的安全生产工作必能做得更好,我们的企业就能长盛不衰,我们个人就能在一个安全和谐的环境中幸福生活。

3、用素描的手法画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算素描吗?

你何必和素描较劲呢!素描是一门造型美术的基础课程!是实现你的艺术想法的手段!

你所说的想像素描属于概念手绘的范畴!你能画出这种素描说明你的想像力很丰富!这点是难能可贵的!

一般动画,游戏,影视的角色和场景设计都是从想像回的手绘素描开始的!比如《魔戒三部曲》《墨兽世界》等等都是从想像的手绘素描开始的!我个人觉得想像的手绘素描要比临摹写生素描更有意义!

想像素描去参赛比临摹写生的素描更具竞争力!前提是你要表现出自己的想像力!要从表现形式和内容上与众不同!也就是要有视觉震撼力!

西方龙的题材多见于一些西方的魔幻绘画作品中,《魔戒三部答曲》的手绘素材就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希望LZ坚持自己的艺术道路,不要被中国的死板的教育体制将自己的艺术天赋磨灭了!

祝LZ大赛取得好成绩!

4、人民币的图案都是素描的吗

首先要请中央美院的专家与印钞厂的高级技师一起来制作人民币的母版,这块母版是由专家手工雕刻与电脑雕刻相结合完成的,人物头像、山水、风景手工雕刻,几何图案由电脑雕版刻。母版要比实际人民币大得多,而且十分精细。比如第五套人民币上毛泽东头像每一根头发都能从发尖捋到发根。

母版通过有关部门审核后,将通过电脑雕刻机缩小制权成与人民币一样大的版,然后拼成32个人民币标准版送到指定印钞厂印刷。印钞厂一道工序一个车间,每个工人只知道其中的一个工序

5、好看的,安全生产 的画有什么?

我是学美术的,可是时间不长。我喜欢素描,看的很舒服,速写有点乱,油画漂亮可zd是画的很烦人,水粉也不错。画的好的话,看的人高兴。我还是喜欢素描,它虽然黑,版可是一幅好素描给人的感觉就是舒服。就权像我的有些画。还有我的老师的,真棒。

6、很久以前几种恐龙?它们在哪儿生产?

全球至今发现的恐龙有近500到700种,但有的恐龙可能是“假”的,因为恐龙命名总是很随意,有时就因为一块小骨头、一个牙齿而认为是新种恐龙,像食蜥王龙和异特龙很相似,所以它们很有可能是同一种动物。因此恐龙种类的多少还不能够肯定。但可以肯定的,现今发现的恐龙种类量还远远不及曾经真正生存过恐龙种类。美国的一位古生物学家曾估计,地球上约有900~1200属的恐龙生存过。还有专家估计,从三叠纪中期到白垩纪末可能共有五万属,近50万种的恐龙地球上生存过。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地球上生活过的恐龙数目无疑远远大于已被我们发现的数目。
最早发现恐龙的是英国的一位乡村医生,他的名字叫吉迪恩·曼特尔(图5)。曼特尔的家住在英国南部一个叫刘易斯的地方。他除了行医以外,还热衷于采集化石。他的妻子玛丽·安宁经常和他一起去寻找化石。1822年3月的一个早晨,曼特尔到乡下去看病,因为在病人家里耽搁的时间过久,妻子就去接他。当时正英国产业革命时期,各处都在兴修公路和铁路。当安宁沿着一条新修的公路行走时,她发现新劈开的岩石层面上显现出特别有光泽的东西。出于化石采集家的敏感,她立刻停下来进行采集。当他把采集到的化石放在丈夫面前时,曼特尔惊喜地跳了起来,他认为这些化石是某些还没有人们认识的动物的牙齿和骨骼。
曼特尔把这些化石寄给法国古生物学家居维叶。居维叶根据过去的经验,认为牙齿是大型哺乳动物,可能是犀牛一类动物的,而骨骼可能是河马化石,因而他断发现化石的地层年代不会太古老。曼特尔不太相信居维叶的鉴定,就将这些化石送给英国牛津大学的威廉·巴克兰教授。但巴克兰也同意居维叶的看法。曼特尔还是不相信这一结论,他开始独自进行研究。

1825年的一天,曼特尔在英国皇家学院的博物馆观察标本时,遇到了一位正在研究现生爬行动物—#蜴的博物学家。他把采到的化石与#蜥的标本作了对比,发现这们的牙齿十分相似。他认为自己发现的牙齿化石不属于哺乳动物,而是一种已经灭绝但尚未被人们认识的爬行动物。就在这一年,他发表研究报告,并将自己新发现的动物命名为禽龙。但曼特尔并不是给这类爬行动物命名的第一个人。早在1824年,巴克兰已经命名了一种灭绝的巨大爬行动物巨齿龙。1830年开始的英国产业革命,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大发展。曼特尔在发现禽龙之后,又于1833年发现了林龙,以后又在英国陆续发现了鲸龙、槽齿龙等。灭绝的爬行动物建立一个统一的名称,打下了基础。1842年,在英国自然历史博馆工作的比较解剖学和古生物学家理查·欧文创建了“恐龙”这一名称。他主要是想概括当时已被发现的一些个体较大、像蜥蜴那样的古代爬行动物。应该说,欧文这一举动为后来研究恐龙打开了一条通道,他科学史上是成功的。由于我国一向有“龙”的传说,“龙”又泛指蛇、蜥蜴等爬行动物,所以在翻译时把欧文创建的拉丁文dinosauria译成“恐龙”。实际上,这里的“龙”泛指远古的爬行动物,与传说中的“龙”毫无关系。客观地说,由于当时发现的恐龙不多,欧文心目中的恐龙与我们今天认识的恐龙还有一段距离。在欧文看来,恐龙是既像蜥蜴和蟾蜍又像哺乳动物的硕大无比的野兽。这也不足为奇,因为在那时最完整的恐龙骨架就是禽龙,而且曼特尔的复原像又有些错误。

1854年,在欧文的指导下,擅长动物画的画家和雕塑家霍金斯复原几种恐龙的塑像,他们在伦敦的帕克斯顿水晶宫以及后来的海德公园展出了禽龙、巨齿龙和林龙的复原像,它们看起来很像犀牛。同时展出的还有空中飞翔的翼龙以及海中的鱼龙和蛇颈龙。这些前所未有的陈列品,把人们带到了远古时代,令人耳目一新,一下子轰动了欧洲。1853年除夕,欧文和霍金斯在一条复原的禽龙身体内举行了新年宴会。有二十一位贵宾 参加了这次盛会,欧文坐在首席,巴克兰、居维叶、曼特尔等都出席了这次宴会。大家频频举杯,开怀畅饮到深夜,齐声高歌霍金斯复原远古生命和丰功伟绩。后来,这次聚会成了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在恐龙的发现史上,还有一些耐有寻味的故事。例如我们前面已提到巴克兰在1824年首先给巨龙命名。过去曾经认为,巴克兰是第一位给恐龙命名的人,但是早在1676年,英国牛津大学的罗伯特·波尔蒂就命名过恐龙的化石。波尔蒂在他所著的《牛津郡的自然历史》一书中就描述了一件化石,并画了一张很好的素描图。他指出这是一根大腿骨的远端,它不是牛、马和象的腿骨,而应属于男人或女人的。1763年,有一位名叫布鲁的人观察波尔蒂的素描图,按照林奈的双名法给它定了一个学名叫“巨人阴囊”。他认为,这是一个巨人的生殖器。这当然是错误的,但按照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布鲁克斯的命名方式是合法的。然而按照同一个法 规,一个50年未被提及使用的名称应看作废名,所以这个名称也就无效了。但从这个传奇般的故事中可以看出,科学上的发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后来才知道,那块大腿骨是巨齿龙的。

时至今天,当我们追述恐龙发现史时,仍然会大书特书曼特尔、巴克兰以及欧文的名字,他们是恐龙研究的先驱者。直到现在,在曼特尔故居的门上,人们还怀着尊敬的心情写着:是他们发现了禽龙。
但最早被发现的恐龙化石不是禽龙,是巨齿龙!
巨齿龙是最早发现的恐龙,但生活的时期却是在侏罗纪。早在1677年,就有一位英国牧师对它的零星骨骼进行了描述,可惜那位牧师并不知道何种动物会有如此之大的骨骼,便把它说成是“巨人”的遗骨。直到1823年又发现了同一动物的颌骨及牙齿,才由英国地质古生物学家威廉姆·巴克兰对它作了科学的记述,命名为“巨齿龙”。
最可怕的恐龙莫过于恐爪龙!
恐爪龙像狼那样结群狩猎。趾爪非常锋利,也许是最可怕的一种恐龙。
恐爪龙是一种高智能的恐龙。体型相当于现代的狼。已发现协同狩猎状的化石。趾爪能上、下灵活转动。牙齿锋利,也许是动物史上最可怕的狩猎者。它装备齐全,不管单枪匹马还是成群结队,都叫人闻风丧胆!
图片:http://www.xiayidai.com.cn/tnsg/swy/dwg/kltj/klzl/img/deinony4a.jpg
但要比较起来,霸王龙更胜一箸!
名称: 霸王龙(Tyrannosaurus rex)
发音: tie-RAN-oh-SAW-RUS
含义: 暴君般的恐龙
体型: 体长14.6米,身高5米
体重: 5吨
年代: 白垩纪晚期(六千七百万年到六千五百万年前)
发现地:加拿大、美国、蒙古
• 嘴巴很大,足以咬住轿车的车头。
• 满口尖牙,牙齿大小相当于人的脑袋。
• 能一口吞下四口之家一周的购物量。
霸王龙是有史以来最可怕的恐龙。然而,对于这种可怕的食肉动物究竟是掠食者还是食腐者,专家尚有分歧。
修正派认为,霸王龙视力极差,前肢短小,全靠灵敏的嗅觉得以弥补。强健的后腿使得霸王龙能追踪腐尸的气味长达数英里。
它的可怕外形令其所向披靡,毫无对手。
图片:http://image.hjbbs.com/img/200606/2006062511130253460.jpg

与安全生产素描相关的资料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2021-1-3 18:40:51

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效益

2021-1-3 18:40:5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