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发改委回应外媒质疑我国经济“严重放缓”:没有任何事实依据】发改委表示,个别外媒质疑我国经济数据,认为我国经济是“严重放缓”,这是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站不住脚的。以实物量指标为例,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国铁路、道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超5亿人次,收费公路交通流量达到3.7亿辆;10月1日当天全国铁路客运量达到1713.3万人次,刷新国庆假期单日客运量历史记录。前三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增长4.4%,其中工业、服务业用电量分别增长3%、8.7%;货运量增长5.9%,其中铁路货运量增长6.1%。这些实物量指标是经济增长最直接的反映,完全能够支撑我国经济总体平稳的判断。(第一财经)
发改委表示,个别外媒质疑我国经济数据,认为我国经济是“严重放缓”,这是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站不住脚的。以实物量指标为例,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国铁路、道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超5亿人次,收费公路交通流量达到3.7亿辆;10月1日当天全国铁路客运量达到1713.3万人次,刷新国庆假期单日客运量历史记录。前三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增长4.4%,其中工业、服务业用电量分别增长3%、8.7%;货运量增长5.9%,其中铁路货运量增长6.1%。这些实物量指标是经济增长最直接的反映,完全能够支撑我国经济总体平稳的判断。
发改委:只要实现就业扩大、居民收入增加等目标,经济增速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可以接受的
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袁达在发布会上表示,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只要就业扩大、居民收入增加、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发展质量效益逐步提高,经济增速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可以接受的。下一步,我们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全面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着力做好“六稳”工作,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和谐稳定。
发改委:三季度经济增速虽略有放缓,但发展质量仍在持续提升
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表示,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2%这个速度,在主要经济体中是最快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三季度经济增速虽略有放缓,但发展质量仍在持续提升。总之,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只要就业扩大、居民收入增加、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发展质量效益逐步提高,经济增速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可以接受的。
两部委印发《关于新时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发改委21日表示,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了10方面重点任务,包括:推动服务创新、深化产业融合、拓展服务消费、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就业能力、建设服务标准、塑造服务品牌、改进公共服务、健全质量监管、扩大对外开放等。
发改委:第三季度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35个,总投资3172亿元
发改委:今年第三季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35个,总投资3172亿元,其中审批24个,核准11个,主要集中在交通、能源等行业。9月份,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4个,总投资1778亿元,其中审批10个,核准4个,主要集中在交通行业。其中,审批的新建重庆至昆明高速铁路项目,对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强成渝城市群和滇中城市群联系,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审批的长江上游朝天门至涪陵河段航道整治工程对于提高航运保障能力,加快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发改委:9月份发电量同比增长4.7%,比上月回升3个百分点
从发电看,今年1—9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同比增长3.0%,增速较1—8月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火电、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同比分别增长0.5%、7.9%、21.1%、5.1%和15.5%。9月份,发电量同比增长4.7%,增速比上月回升3个百分点。
发改委: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工业价格合计影响PPI下降约1.4%
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表示,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方面,1—9月,PPI与去年同期持平,近几个月同比跌幅有所扩大。9月份,PPI环比上涨0.1%,同比下跌1.2%,跌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从行业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同比下跌5.5%—13.4%,合计影响PPI下降约1.4个百分点。
【相关报道】
中国经济怎么样?从国家统计局10月18日公布的三季报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为6977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2%。分季度看,第一季度同比增长6.4%,第二季度同比增长6.2%,第三季度同比增长6.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3005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277869亿元,增长5.6%;第三产业增加值376925亿元,增长7.0%。
怎么看?统计局称,总体来看,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也要看到,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式依然复杂严峻,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笔者认为,判断中国经济怎么样,还需要从各方面综合考量。因为从多个角度来看,尽管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主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仍然保持在合理区间,显示经济韧性不断增强。
比如,作为中国经济“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我们看到,如今,内需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6674亿元,同比增长8.2%,扣除汽车后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1%。
这源于居民收入的增加。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1%,要快于人均GDP增长速度。而从名义增长看,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82元,同比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应该说,这一增长速度还是比较不错的。可以预期的是,今后消费的基础性作用还会不断加强。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更是判断宏观经济是否稳定运行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就业数据的好坏,是中国经济三季报的一大看点。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7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9.7%。9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与上月持平。三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18336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201万人,增长1.1%。
今年,我国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制定的就业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
应该说,在就业优先政策下,稳就业已初见成效,制造业企业用工状况得以改善。因此,今年实现就业目标也是可期的。
综合以上两方面,笔者认为,鉴于当前失业率趋稳,全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几近完成,叠加汽车销售的降幅收窄,以及随着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规模稳步扩大、消费模式不断创新,蕴藏着大量的消费升级需求,消费引擎有望保持温和反弹趋势。
当然了,支撑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的因素还有很多,我们没必要过于悲观。无论从发展的基本面看,还是从不断累积的积极因素看,中国经济都不会滑出合理区间,我们也有信心巩固良好的发展态势。唱空中国经济,可休矣。(来源:证券日报)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责任编辑:DF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