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芝岫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1、讲关于青芝岫的故事?

青芝岫在中国北京颐和园乐寿堂前的庭院里,一个雕刻海浪纹的石座上,横卧着一块海青色的漂亮的大石头,上有乾隆皇帝的题字:“青芝岫”。这块山石长八米,宽二米,高四米,就像立在当院的一面屏风。

2、青芝岫怎么读啊

青 qīng 芝 zhī 岫 xiù

3、青芝岫的故事介绍50字

你 可以自进进行处理呢 玩法好简单呢

4、青芝岫是一块巨大的玉石对不对

对的

5、颐和园导游词

尊敬的女士,先生们,今天,我们来游览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颐和园,希望大家旅途愉快!
颐和园在北京西北部海淀区境内,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大的皇家园林,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属于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颐和园的面积达290公顷(4350亩),其中水面约占3/4。整个园林以万寿山上高达41米的佛香阁为中心,根据不同地点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楼、阁、廊、亭等精致的建筑。山脚下建了一条长达728米的长廊,犹如一条彩红把多种多样的建筑物以及青山、碧波连缀在一起。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
请大家在游览时注意事项:不要在墙上乱涂乱画乱刻,不要乱丢果皮纸屑,不要随地大小便!
著名的颐和园主要是由昆明湖和万寿山两部分组成。总面积290多公顷。万寿山上依山而建的佛香阁、铜亭,临湖畔建的千米长画廊、昆明湖中的十七孔桥和石舫等都是大家必到的景点。颐和园坐落在北京西郊,离城约10公里。
颐和园前山的正中,是一组巨大的建筑群,大家看这自山顶的智慧海,往下为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的两边,又有许多陪衬的建筑物。顺山势而下,又有许多假山隧洞,大家可以上下穿行。这是颐和园的后山,其设计格局则与前山迥然而异。前山的风格是宏伟、壮丽,而后山则是以松林幽径和小桥曲水取胜。
大家来看!颐和园的大门,它称为东宫门。以东宫门内的仁寿殿为中心的一组建筑物,是当时的政治活动区。仁寿殿原名勤政殿,是皇帝坐朝听政的大殿。慈禧、光绪曾多次在此召见群臣,接待外国使节。现在央部还保存着清代的原来陈设。展前陈设的铜龙、铜凤、铜鼎等,雕制均极精美。仁寿殿之北,有一组戏园建筑。为德和园、颐和园,古代各种建筑形式应有尽有。
大家知道吗?排云殿,是前山最宏伟的一组宫殿式建筑群,是慈禧在园内过生日时接受贺拜的地方。长廊,共273间,全长728米。它北靠万寿山,南临昆明湖,在长廊上漫步,可以欣赏湖山的景色,而且长廊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可供观赏。
请大家过来,这就是仁寿殿,是慈禧、光绪在颐和园居住期间朝会大臣的场所,殿内陈列着许多贵重文物。乐寿堂,是慈禧在园内居住的地方。室内的陈设,基本上保持当年的面貌。庭院里栽种了几株珍贵的玉兰,并点缀着一块名为青芝岫的巨大的山石。
请大家看,这就是十七孔桥,长150米,宽8米,是园内最大的一座桥梁。桥的造型优美。它西连南湖岛,东接廊如亭,不但是前往南湖岛的唯一通道,而且是湖区的一个重要景点。 颐和园共有各种建筑3000多间,游览颐和园,除了园林以外,观赏各种古代建筑物也是重要的内容。
这条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烟波浩淼的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这美丽的颐和园,位于山水清幽、景色秀丽的北京西北郊,原名清漪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时值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盛世——“康乾盛世”时期;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烧毁;1860年,清政府挪用海军军费等款项重修,并于两年后改名颐和园,作为慈禧太后晚年的颐养之地。从此,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今天的游玩到此结束,感谢大家参观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颐和园,祝大家愉快,希望大家能把游览颐和园的快乐心情带回去和家人一起分享,请走好!

6、青芝岫的来历五十字有哪些?

明朝有个叫米万钟的,爱石成癖,在他的海淀勺园里,陈列着许多怪石。他发现这块大青石后,非常喜欢,决心运回勺园。可是石头太大太重了,人抬不起,马拉不动。於是雇了很多民工,先修起一条大路,又在路旁每隔三里打一眼小井,五里打一眼大井。到了冬天,就提水泼路,冻成了一条冰水道。大道一直修到了房山大石窝。米万钟为运这块大青石,花了不知多少钱,石头运到良乡,他的财力也耗尽了,只好丢弃路边。所以,当时人们就把这块大青石叫做“败家石”。到了清朝,乾隆皇帝到西陵祭祖回来,走到良乡看到了这块奇异的大青石,就问大臣刘墉:“这块大青石,为何弃置路旁?”刘罗锅子很会揣度皇帝的心思,见他看上了这块山石,就说:“这是明朝米万钟在房山大石窝发现的一块灵石,他想运回海淀,但是这块灵石嫌到米家去是大材小用,就蹲在良乡不走了。”乾隆听说山石有灵,只有皇家才配享用,就传下圣旨,叫文官下轿,武将下马,点着香火,参拜灵石;还限期把败家石运到清漪园。那时候,乐寿堂的院墙已经修好,败家石太大,只好拆门运进院里。皇太后听说了,以为败家石本来就是不祥之物,要是再“破门”而入,那更不吉利了,她就出面劝阻。乾隆也不敢违拗,但是看着这块灵石扔在门外,也不甘心。后来,还是刘墉给他出了主意,说这块大青石形似灵芝,会给皇家增添瑞气,象征着人寿年丰,皇基永固!只有放置在乐寿堂前,才最为适宜;如果弃置荒野,那倒是很不吉利的。乾隆把这番道理向皇太后一讲,太后转忧为喜,让快点把大青石运进乐寿堂来。乾隆称心如意,就赐名“青芝岫”,又挥笔题写了“神瑛”、“玉秀”四个大字,还命大臣们题字写诗,都刻在大青石上。从此,这块青芝岫就名扬天下了~

7、青芝岫是怎么形成的

是由石灰岩遭到长时间侵蚀后慢慢形成的,分有水石和干石两种。水石是在河湖中经水波荡涤,历久侵蚀而缓慢形成的。干石则是地质时期的石灰石在酸性红壤的历久侵蚀下而形成。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的太湖石,太湖石雕塑,其色泽最能体现“皱、漏、瘦、… 透”之美,其色泽以白石为多,湖北太湖石,少有青黑石、黄石。
青芝岫是颐和园中最大的一峰太湖石,它以卧姿屏列在乐寿堂水木自亲宫门内,长八米,宽二米,高四米,重约二十几吨。石身上宽下窄,状似一朵巨大的莲花。在石的下面承托着一个用青石浮雕海浪纹的随型底座,气势雄壮,蔚为壮观。这峰大石生长在北京房山的大石窝,在它身上“瘦”、“皱”、“透”、“漏”的太湖石特征并不显著,但大自然赋与它青润的色泽,以及石峰博大的王者身材,都使它倍受皇室青睐,成为众多皇家园林中引人瞩目的太湖石峰之一。
青芝岫之所以著名,除了大石本身的自然特征外,还在于他不平凡的经历。据《艮斋笔记》载:“房山之阴,有石立于岩麓,其长三丈,其广七尺,首昂而俯,足跂而歛,濯之则色青而润,叩之则声清而越。米先生仲诏思致之海淀勺园中,车重轮,马十驷,既凿,百夫曳之登车,太湖石销售,七日始出山。又五日仅达良乡道上。工力竭,因卧之田间,缭垣卫之,覆以葭屋。”文中“米先生”指明代太仆米万钟,四百多年前他在北京的房山发现这峰奇石,欲将它运到自己的勺园(现在北京大学内)装点庭院。他不惜财力,雇用了三百余名壮夫和四十匹马拉的重轮车,用了七天才运石出山,又走了五天,但终因财力不支,半途而废,并由此败家。当时,大石被丢弃在良乡郊野塔洼村北大道边,村人称其为“败家石”。

8、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青芝岫 北京颐和园的乐寿堂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太后慈禧的居住地。 

1.慈禧
2.乾隆
3.(1)xiù 一
 (2)休息 遮盖,盖住
4.提示:第2自然段。
5.青芝岫形状奇特,状似灵芝,夏秋季全身被爬山虎覆盖。

9、1871年学者兼诗人王阁运在游玩北京某地后,曾题诗“玉泉悲咽昆明塞,惟有钢犀守荆棘。青芝岫里狐夜啼,绣

A

10、关于青芝岫的传说

米万钟(1570_1628)字仲诏,号友石、勺海亭长、海淀渔长,陕西人,米芾后裔,明代著名画家,善山水、花竹,且博才多艺,诗文、翰墨亦驰誉天下。

万历三年(1595年)米万钟考中进士,先后任永宁、铜梁、六合县令,后升任江西按察使,转任山东参政,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曾一度遭魏忠贤迫害。
米万钟居京期间,曾购得三处宅邸,辟建改造为私家园林,且不遗余力的予以经营:一曰勺园,位于海淀;一曰漫园,在积水潭东侧;一曰湛园,在皇城西墙根下。三园均临水而建,景观布局含蓄、别致,垂柳虹桥,水景涟漪,碧波潺潺,且遍置皱、漏、瘦、透、丑的太湖石和姿态各异的奇石、怪石,反映了米氏的生活情趣及其移情寄兴、自我欣赏之个性。明代万历、天启年间,京城达官显贵、文人墨客,均以一睹米氏三园胜景为快,一时成为风尚,米氏则因园而名噪。
传说爱石成癖的米万钟曾闻得京城西南的房山大石窝有酷似太湖石的所谓北太湖石,亲自骑马前往巡视,果然发现一块长约三丈、厚约七尺之巨石,此石经万千年自然风化,通体千孔百洞,嶙峋瘦皱,堪称奇石。米万钟细观此石,“昂首而俯,足跋而敛,濯之色而青,叩之声而悦”,越看越喜欢,决心将此石运至自己的勺园置景观览。于是,千方筹措,不惜耗费重金,雇佣数百人、几十匹骡马,用了近半月时间,方将此石运至良乡昊天塔侧。正当其决意一鼓作气,将此石运至他的勺园之时,不幸遭魏忠贤迫害、诬告而被罢官,遂没有心气继续搬运(一说费了近一年的时间、花费了大量的银子才运到良乡,已经囊中羞涩、没有钱继续搬运了)。巨石遂被弃于昊天塔附近路旁,再无识物且具雅兴之人。当地乡民以米氏因石破家,谓此石不吉利,以“败家石”讥讽相传百余年而无人问津。
米万钟去世十六年后清兵入关,改朝换代。又过一百多年后,米氏后代将园林变卖?抑或被收归朝廷。沧桑变迁,无据可考,难以备述。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皇帝去西陵扫墓途中见到此石,居然与米万钟慧眼相似,对其形体大加赞赏,便动了运石之念。
我国史上不乏长途运石之事,北宋徽宗(1101-1124)喜爱奇异的花木、石头,大臣蔡京派专差向民间搜刮,连同江浙太湖石,劫往京城汴梁(今开封市),供宋徽宗修建艮月园林,此种专项运输时称“花石纲”;金代大定十九年(1179)修建北海琼华岛,又将汴梁艮月的太湖石长途北运燕京;乾隆年之后,圆明园的部分石材、石刻被国民政府运到南京谭延闿墓地;圆明园文源阁太湖石被军阀曹锟运往河北保定修建私家花园,后被堆砌到保定动物园猴山….乾隆皇帝要将良乡路旁的巨石运往皇家御园,自是轻而易举之事。
于是,御旨臣工,役使民夫,将巨石搬运到刚竣工不久的清漪园之乐寿堂庭院中。并为其赐名“青芝岫”——青色、灵芝状、有孔洞之观赏石。与江浙太湖石比较,皱、漏、瘦、丑相同,唯岫而不透。
《日下旧闻考》记载:“乾隆十六年(1751)御制青芝岫诗序、米万钟大石记云:房山有石,长三丈,广七尺,色青而润,欲置之勺园,仅达良乡,工力竭而止。今其石仍在,命移置万寿山之乐寿堂,名之曰青芝岫,而系以诗:我闻莫釐缥缈,乃在洞庭中。湖山秀气之所锺,爰生奇石窍玲珑。石宜实也而函虚,此理诚难穷。谁云南北物性殊燥湿,此亦有之殆或过之无不及。君不见房山巨石磊岦岌,万钟勺园初筑葺。旁蒐皱瘦森笏立,缒幽得此苦艰涩。致之中止卧道旁,覆以葭屋缭以墙。年深屋颓墙亦废,至今窍中生树拱把强。天地无弃物,而况山骨良?居然屏我乐寿堂。青芝之岫含云苍,崔嵬刻削衰直方。应在因提疏仡以前辟元黄,无斧凿痕剖吴刚。雨留飞瀑月留光,锡名题什翰墨香……”
乾隆皇帝慧眼识真,不顾“败家石”尘俗观念,高歌“天地无弃物,而况山骨良”!肯于放下架子,路中拾遗,承接百多年前米万钟的遗愿,完成了奇石屹立、蔚为大观的人造殊景,表现了非凡的气度。
如今,乐寿堂前青芝岫已成为颐和园中的著名景点,一批批旅游团队络绎不绝,导游们向游客介绍着相同的故事,人们纷纷摄影留念,“青芝岫”驰誉八方,扬名全球。
岫”,又挥笔题写了“神瑛”、“玉秀”四个大字,还命大臣们题字写诗,都刻在大青石上。 从此,这块青芝岫就名扬天下了。

与青芝岫相关的资料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建筑业

美微网

2021-1-2 8:52:53

建筑业

2021-1-2 8:52:5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