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吴锦泉
吴锦泉,男,汉族,1929年12月生,中共党员,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天生港镇街道五星村村民。南通市年龄最长的红十字志愿者。
2010年8月9日,吴锦泉收听广播时得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将磨刀挣来的硬币凑上1000元钱送给红十字会捐给灾区。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吴锦泉得知此消息后,将两年来走街串巷替人磨刀挣下的1966.2元辛苦钱,通过红十字会捐给灾区。自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累计捐款37000多元钱。
吴锦泉,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五星村一名普通村民,如今年过八旬,仅靠磨刀为生,生活并不富裕,老两口还住在三间破旧的瓦房里,但他关心社会,为村里修桥补路,去福利院看望孤儿,将自己的辛苦钱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
2、莫振高
莫振高(1957年–2015年),男,壮族,1972年8月参加工作。1975年到广西民族学院(现广西民族大学)中文系学习。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原校长,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感动广西十大新闻人物。
都安是全国贫困县,这个大山里的瑶乡,有着众多因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于是,莫振高将“让瑶乡儿女走向世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任教三十多年来跑遍每一位贫困生的家,将了解的情况一一记录在册,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了近300名学生,圆了他们的大学梦。然而,自己的工资毕竟只是杯水车薪。
面对数量众多的贫困学生,这位从未向别人伸手的“莫爸爸”走上了“化缘”之路。他利用休息时间,来到全国各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做演讲、做动员,只为通过社会力量,帮助更多的瑶乡儿女走出大山。
就这样,莫振高一共筹集了3000多万元善款,让1.8万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因积劳成疾,莫振高于2015年3月9日突发心脏病去世。“莫爸爸”的“化缘”之路改变了数以万计贫困孩子的命运,现在他已桃李满天下,九泉之下也可含笑。
3、官东
官东,男,安徽宣城宁国人,1990年5月生,201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海军工程大学动力工程学院某中心助理教员。
2015年6月1日,“东方之星”号客轮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翻沉。官东主动请缨加入海军工程大学抢险救援分队。
6月2日抵达救援现场后,他第一个跳入水中,面对水流湍急、能见度极低的双重考验,官东首先在船舱内发现朱红美老人,他一边耐心安抚老人的情绪,一边帮她穿戴好装具,最终成功将其救出,这是第一位被成功救出的生还者。
14时15分,官东再次下水,在机舱部位找到了船员陈书涵。面对体力严重透支,陷入绝望的陈书涵,官东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装备给了陈书涵,自己冒着生命危险仅靠轻潜装具支撑。
撤退时,他身上的信号绳被缠住,危急之下,官东割断信号绳,与水面彻底失联。官东在黑漆漆的舱内摸索近20分钟,终于找到出舱口,怎料,一个暗流瞬间将他卷入深水区,而此时,装具里的氧气即将耗尽,官东果断丢掉所有装具,憋着一口气猛地往上游。
由于上升速度过快,刚出水的官东双眼通红、鼻孔流血。面对大家的赞许,这个帅气的90后小伙儿,没有多言。因为在他看来,这是军人应有的担当。
4、王锋
王锋,男,38岁,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广阳镇古城村人。2016年5月18日凌晨,南阳市卧龙区西华村一栋民宅突发大火,浓烟迅速吞没了整栋楼房。
租住在一楼的王锋发现火情后,义无反顾地三次冲入火场救人,20多位邻居无一伤亡。第三次从火场出来时,王锋已快被烧成了“炭人”,浑身都是黑的,神智已不清醒。
从住处到临近的张衡路口,大约五六十米的距离,一路上都留下了他血染的脚印,王锋的事迹报道后,全国各地爱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捐款相助,至5月底捐款达250余万元。2016年10月1日下午,王锋因多脏器衰竭离开了人世。
5、张超
张超,男,30岁,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正营职中队长,一级飞行员。2016年4月27日,张超在驾驶舰载战斗机进行陆基模拟着舰接地时,突发电传故障,危机关头,他果断处置,尽最大努力保住战机,推杆无效、被迫跳伞,坠地受重伤,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
此前,张超是“海空卫士”王伟生前所在部队优秀的三代机飞行员,全团6名“尖刀”队员中最年轻的一员,曾数十次带弹紧急起飞驱离外军飞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吴锦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莫振高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官东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王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张超
说起尼玛拉木,不得不从她的老所长桑称说起。桑称老所长现年50岁,从20岁起就在德钦县最艰苦的羊拉邮电所从事最艰苦的马班投递工作,足迹遍布四川、西藏、云南。1999年,桑称在这条路上实在走不动了,长年山区投递、风餐露宿的生活给他的身体造成巨大的伤害,那年,他的腰都直不起来了,医生说,再走就要残废了。可邮路总得有人走啊,党的声音总得有人传啊,乡亲们总得跟外面的世界联系啊,1999年,经单位同意决定招收一名邮政投递员,于是在众多的报考人员中,尼玛拉木凭着她的认真踏实、吃苦耐劳和当地人少有的中专学历脱颖而出。
尼玛拉木服务的云岭乡面积有960平方公里,服务人口5400多人,当地居住的全部是藏族。拉木要走的邮路总长度为350公里。线路有三条:一条是顺着澜沧江顺流而上,穿过九曲十八弯的月亮湾峡谷,一直到41.5公里外的明永村,这条路来回需要行走4~6天;第二条是从月亮湾峡谷入口直上翻越雪山,经过4500米雪线,送到雨崩村,行程3天;第三条路线是从海拔2400米的云岭乡政府所在地的背后,向上走10公里山路,爬到4000米海拔的红坡村,平行投递2个村庄后,沿着羊肠小道直插只有1900米海拔的澜沧江河谷行走,顺着河谷走到13公里处就过溜索到对岸的3个村子。这条路是拉木三天邮路中最近的,行程只要2天,来回行走50多公里。这样的环境对于一名男同志来说都很难适应,更何况拉木这样一名弱女子呢?
一般人要体验四季需要一年的时间,可尼玛拉木在她的投递路线上,一天就可以感受四季的冷暖。她所走的邮路在白马雪山和梅里雪山峡谷地带,这里气候多变,在她的投递路段,一会儿要上海拔4000米接近雪线的地方,承受冬天的寒冷;一会儿下到海拔只有1900米的澜沧江河谷地带,忍受3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这些还不是最麻烦的,关键是气候反差大,拉木的衣服成了问题。穿着厚厚的衣服经过峡谷时,浑身被汗浸透,爬上4000米海拔雪线后,汗还没干,湿漉漉的又冰冷刺骨。
尼玛拉木在送邮的路上总穿着一件红衣服,因为在雪山峡谷间,到处都是绿色和荒凉的灰黄色,时常在大山中行走,难免会发生意外,邮政的绿色制服容易与周围的景色混淆,只有红色最显眼,能让人们找到她。有一次她在山上因为发烧晕了过去,还是对面山上的老乡看到了一个受伤了的穿红衣服的人,才把她带了回来。
在千山万壑的投递路上,尼玛拉木不仅要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战胜各种吓人的动物以及莫名的孤独。在藏族村子里,她经常被几十条狗穷追,凶恶的藏獒发出低沉的怒吼,让人心惊胆颤,她不知自己怎样狂奔出村的,这样的情景她时常经历。在路上,拉木最害怕遇见蛇。冷不丁地爬过来一条蛇,虽然吓得她两腿酸软,可只能硬撑着跟蛇兜圈子,路过蛇爬行过的地方,屏住呼吸,浑身发怵。在荒凉的山野,走半天都难得碰到个人,四周一片寂静,拉木要感受死一般的寂寞和让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这时候,她就和自己的身影做伴,自己哼着山歌给自个壮胆。
尼玛拉木同志的邮路上,尽管条件恶劣,路途艰险,可她并没有因困难重重而停下脚步,相反,她走得更加坚定,更加果敢。 尼玛拉木经常攀爬的那条最宽处只有两尺、窄处需要侧身才能走过的悬崖小路,常遇飞石袭击。许多次她都机敏地躲过了,而2002年冬天那回,她没有躲脱,一群啃草根的山羊把石头翻滚下来,尼玛拉木稍微跑慢了一点,茶杯大的石块砸向右脚背,顿时鲜血直流,袜子也陷进了肉里!钻心的疼痛,她本能地一屁股坐到地上,双手捏住整个脚掌,眼泪止不住地流了出来!没有药,也没有包扎的绷带,她抓了一把细灰撒在伤口上,止住了血。想到老乡们还盼着手头的书信,她强忍着疼痛,又一拐一瘸向前走去!
2003年7月的一个晚上,尼玛拉木冒着大雨,踩过一道道泥石流从北线刚回到所里,所长桑称交给她一份特快专递,告诉她说:“像这样的信件时间要求很紧,拖延会误了别人的大事,要抓紧送。”尼玛拉木二话没说,不顾外面漆黑一片,大雨如柱,就要赶往需要步行5个小时悬崖山路才能到达的尼农村,她刚要出门,被所长拦住了:“不能走,我已经考虑过了,你一个人去,遇到险情怎么办?即使我们两人一起去送,也排除不了危险,与其冒险完成任务,不如选个好时机,回家休息一夜,明天一早去送,出了问题我扛着。”尼玛拉木回到家里,整夜睡不踏实,还不到早上5点钟就起身出发了,步行5小时把信件交给尼农村民小组此里农布时,汗水和雨水浇透了全身。此里农布打开一看,是朋友帮助联系了工作,时间要求紧,再晚一点收到信件,就来不及了。他们一家人望着尼玛拉木雨中远去的背影,感动得连连为她默念平安!
作为女性,尼玛拉木还要克服男同志不会遇到的情况。2001年5月,离预产期只有一个月,她照样行走在邮路上。虽说藏族农村妇女怀孕了也不肯闲着,继续做着家务活,可是看着拉木挺着个大肚子,背着几十斤重的邮包,翻山越岭,溜索过江,风里来雨里去,老所长要她休息,可她总是说:“还能坚持,再跑两趟吧!”直到临产前一个月,老所长强行“没收”了她的邮包,自己去跑邮路,她才歇了下来。可是,产后仅过了20来天,她就把孩子托付给母亲照看,靠村里好心人给奶和家里两头牦牛奶喂养,又踏上了邮路。
尼玛拉木服务的村寨在汹涌的澜沧江两岸,有一条邮路必须跨江送到对岸。由于当地条件所限,过江只能通过一条简易的锈迹斑斑的溜索,工具就是一个挂钩、一根麻绳。一个阴雨天,拉木冒着大雨来到澜沧江边,面对呼啸的狂风和咆哮的江水,拉木依旧坐上“溜索”,箭似地“飞”了出去。可能是“溜索”沾了雨水太滑,她的身体一下失去了平衡,也根本来不及“刹车”,头朝着江对岸的挡墙直直冲了过去。在这关键时刻,岸边的老乡冲上来,把她紧紧地拽住,使她过了这道“鬼门关”。可是拉木醒过来的第一件事却在问:邮包在哪里?直到看到邮包安然无恙,她才松了口气。谢过老乡,又爬起来踏上了漫漫邮路。为了乡亲们都能收到自己送去的信件和报刊,拉木一次又一次地冒着生命危险,乘上溜索过江送信。
尼玛拉木同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名乡村邮递员“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道德风尚,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邮政事业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 尼玛拉木服务的对象主要是藏族人民。由于藏民的名字都取相同的发音,翻译成汉语后就有很多重名的人,这给送信的拉木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一次,拉木投送一封收信人为“查理桶村达瓦”的信,可村子里有 20多个人都叫“达瓦”。拉木就挨家挨户地去问,问是不是有家人在寄信人的地方工作,从村里找到地头,再找到放牧的牧场草地,好在村里的人口并不多,最后还是找到了收信人。这以后,尼玛拉木就长了个心眼,她借和村里人拉家常,了解乡亲们谁家投亲靠友到哪里,谁家的“尼玛”去了哪个城市打工、做生意。有了自己的资料库,再遇到重名的信件,投送起来就轻松多了,有时候连派出所的警察都要来问拉木人员流动的情况呢。
每年的七、八月,学生的录取通知书最多,也是尼玛拉木最谨慎、最辛苦的时节。因为高考录取通知书是有特殊时限和要求的,只要通知书一到,就必须马上出发,投送到本人,任何人都不能代替接收。近些的村子,她随到随送,远点的就尽量加快脚步,在最短的时间里送达。一次,为了到羊咱村民小组鲁追家送一份通知书,她连闯3道泥石流,整条裤子浸满了泥浆,当鲁追从尼玛拉木冻僵了的手里接过无半点污损的信件时,不住地责怪自己使姑娘受了苦,逢人便讲:“万一姑娘在途中出点什么危险,我一家人可怎么办?”。藏民在忙完农活后一般都上山放牧,求学的孩子回到家里就变成了牧民。见不到本人,要么上山寻找,要么让村里的乡亲通知考生,约好时间地点,再次投递,这在藏区是常有的事。尼玛拉木遇到的最艰难的一次高考录取通知书的投递花了她6天时间,她不断穿梭于乡镇和村子之间,最后在一个高山牧场才找到了这名正在放羊的考生。看着考生充满喜悦的笑容,尼玛拉木说的话很实在:“虽然我最怕投高考录取通知书,但是最最希望多些人考取。他们能上学,家乡就有希望了。”
有一年,拉木收到几封来自国外的信件,那是50多年前出国的藏族同胞寄回来的,由于长时间没有回国,地址都是按照当年的印象写的,找不到收件人。拉木觉得她有责任把这断了的线连起来。于是,她开动脑筋,搜索自己的信息库,在投递过程中四处打听,遇到年纪大的老人,拉木会特别地多问问。三个月后,拉木终于连起了这根断了50多年的线。从此,拉木又多了一件事情,不断打听藏族同胞的出国信息,为下一封来自国外的信件做好准备。
2007年,一位省外的朋友给西当完小寄来一只电子课间铃,尼玛拉木把它送到学校,孩子们第一次听到和城里学校一样清脆的课间铃声,个个都非常开心,同时把拉木看作为他们带来幸福的人。从此,只要每次她走进学校,孩子们总要围上来,看看拉木又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新东西。时间一长,拉木和孩子们感情越来越深,她还自己掏钱买了书本和铅笔,给乡里的6所小学送去。逢年过节,还到一些没有劳动能力,而子女又在上学的困难户家,送去自己的一点心意。
藏家的村子大多建在山坡、山头上,交通只能靠走,出一次门不容易,为了一些盐巴、针线、药品、种子而走出山显然很不划算,尼玛拉木就利用送信之便,稍带些大家需要的东西。一次,尼农村一位60多岁的大爹拉肚子,差点脱水,就近找不到药,过路的尼玛拉木知道了,把自己备在身边的药片全部给了他,等她返回时,老人病已经好了,正守侯在路边等着答谢呢。如今,尼玛拉木的邮包成了藏民们的小药箱、针线包、和小杂货铺。拉木的邮包出名了,且越带越多,邮包也就从一个变成了三个,重量也增加到了30公斤。
由于拉木待人亲和,邮路沿途的老乡把她当作自己的亲人。乡亲们看见拉木来了,就马上围上来和拉木拉起了家常,问问外面的新鲜事,翻翻拉木的邮包有没有新鲜的自己需要的药品,充值卡等生活用品。永金老太太见到拉木特别高兴,因为自己的几个儿子都在外面工作。从儿子们上学开始直到工作,都靠拉木带来的信联系着。每次拉木都帮老太太念信,念完了新的信,老人又把以前的信翻出来让拉木念,因为老太太不识字,她对儿子的牵挂就在这些乏黄的信纸间。看着那火炉边老太太面对自己如同见到的儿女般慈祥的笑脸,拉木无比地幸福,因为在众多村寨间,又有多少阿妈们在期盼着她的到来。
尼玛拉木总是把为乡亲们多做事看作是自己的工作,
只要有机会,就尽量多为群众提供方便,尽管她更苦了,更累了,邮包更重了,可看到老百姓开心的样子,自己心里就像灌了蜜一样。 由于国家的扶持,内地免费为各自然村订阅了党报党刊,仅云岭就增加了40多份,尼玛拉木的工作压力更大了,她的常规邮路从过去的通达4个行政村延伸到了10余个自然村,虽然她的邮包更重了,可党的声音传到了云岭的村村寨寨。
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原来不通公路的很多乡村都通了公路,通了乡村小客车,尼玛拉木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经常搭乘汽车,遇到紧急的邮件,还让老公连夜开自家的微型车送自己去送邮件。2007年7月的一天,为了送一批雨崩的特快专递,他们连夜冒雨出发,在陡峭的澜沧江边遇到了塌方,落石把汽车挡风玻璃砸破,吓得孩子哭啼不止,但是她仍按时将邮件送到乡亲手中。她经常搭乘汽车却没有向单位提过任何经济上的要求。
2008年1月,正值风雪冰冻灾害肆虐时期,尼玛拉木不顾个人安危,背着邮包冒着风雪行走在通往红坡的邮路上,愣是把100多封二代身份证特快专递送到了每个乡亲手中,使得生活在大山里的藏族同胞足不出户,不用冒风雪,不用顶严寒,更不用多次往返山路,就可以取到自己的身份证。
2008年初,燕门邮政所唯一的工作人员拉追要解决个人问题,需要休假一个月,她一走,工作就没有人接替了,拉木听到这个消息后,向县局请示,表示在完成自己的工作后,再顶替拉追完成工作,就这样,整整一个月,拉木奔走于相隔30多公里的云岭和燕门之间,不仅完成自己区域的投递工作,还帮助拉追完成了燕门的所有投递工作。在听说距离云岭还有300多公里的全县最艰苦的羊拉乡需要充实一个邮政工作人员的时候,她不顾自己孩子还小的情况,积极向局里申请,坚决要求到羊拉这个最艰苦的地方去。
由于认真努力工作,尼玛拉木先后获得了一系列荣誉和表彰。2004年,荣获“云南省‘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2005年,荣获“全国城镇妇女‘巾帼建功标兵’”,“全国邮政系统模范投递员”荣誉称号,2006年,荣获“云南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07年,被评为“全国邮政系统先进个人”,今年3月,荣获首届云南“十大女杰”荣誉称号,4月,她被评为“云南省劳动模范”。
在获得荣誉和称赞后,尼玛拉木身上的光环越来越耀眼,可她并未因此而自满,相反,还是那么朴实、那么平静,唯一的涟漪就是内心的感动。她说:“我所做的只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举手之劳给老乡办点事,他们却真诚地感激我!”为了更好地服务老百姓,为了更方便老百姓用邮,拉木现在已经将家搬到了“云岭乡邮电所”,她仍然是那个背着邮包穿梭于崇山峻岭间、羊肠小道上的“雪岭鸿雁”,仍然是那个把党的声音传遍藏区村村寨寨的“绿衣使者”,仍然是那个为村民送去一针一线、藏族阿妈驻足期盼的“贴心姑娘”。
以后的邮路艰辛而漫长,尼玛拉木同志肩上的责任更加沉重,可她还是那句:“只要老百姓开心,我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问题可以再问详细一点,什么企业,什么职位,环境怎样。既然是小故事,就从小事说起,比如休息时间保养单位的机器、电器或者业余时间想出为单位增加工作效率的好办法,好技术都可以算爱岗敬业。
如果干部都象牛玉孺那样,盲目决策就会少。牛玉孺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当前,很多官员不求真、不务实,在…如果干部都象牛玉孺那样,贪官昏官就会少。牛玉孺强调,“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魏青刚”
颁奖词: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为了一个陌生人,他在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危险面前,他根本不需要选择,因为这瞬间动作源自内心品质。从人群中一跃而出,又悄然回到人群中去,他,是侠之大者。
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从飞”
颁奖词: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今天他的歌喉也许不如往昔嘹亮,却赢得了最饱含敬意的喝彩。
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费俊龙、聂海胜”
颁奖词:谁能让全世界1/5的心灵随着他们的节奏跳动五天五夜,谁能从前所未有的高度见证中国实力的飞跃,他们出征苍穹,画出龙的轨迹,升空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他们是中国航天的黄金一代。
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黄柏云”
颁奖词:这个和世界上最硬材料打交道的人,有着温润如玉的性格,渊博宽厚,抱定赤子之心;静能寒窗苦守,动能点石成金。他是个值得尊敬的长者,艰难困苦,玉汝以成,三万里回国路,二十年砺剑心,大哉黄伯云!
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李春燕”
颁奖词: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是迁徙的侯鸟,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
《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洪占辉”
颁奖词: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勇敢和坚强,生活让他过早地开始收获,他由此从男孩开始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今天他看起来依然文弱,但是在精神上,他从来是强者。
《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陈健”
颁奖词:一个生者对死者的承诺,只是良心的自我约束,但是他却为此坚守37年,放弃了梦想、幸福和骨肉亲情,淡去火红的时代背景,他身上有古典意识的风范,无论在哪个年代,坚守承诺始终是支撑人性的基石,对人如此,对一个民族更是如此。
《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邰丽华”
颁奖词: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一个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
《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杨业功”
颁奖词:铸就长缨锐旅,锻造导弹雄师。他用尺子丈量自己的工作,用读秒计算自己的生命。未曾请缨提旅,已是鞠躬尽瘁。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他是中国军人一面不倒的旗帜!
《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王顺友”
颁奖词:他朴实的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心,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世上最亲邮递员。
《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特别奖“青藏铁路的建设者”
颁奖词:每当汽笛声穿过唐古拉山口的时候,高原上的雪山、冻土、冰河,成群的藏羚羊,都会想念他们,想念那些有力的大手和坚强的笑容。他们能驱动钢铁,也会呵护生命。他们,是地球之巅的勇者,他们,缔造了世界上最伟大的铁路!
城区邮递员
一只只黄绿色的鸿雁
在大街小巷展翅飞翔
装着恋人的思念百
衔着亲人的问候
带着企业的讯息
携着学子的渴望
打开了,一个个邮政小信箱
展开了,一张张欣慰的笑度脸
山乡邮递员
你背着问沉重的邮袋
(背起沉甸甸的希望)
走过岁月 走过沧桑
走过坎坷不平的漫漫长途
里面答装着畜牧业农科信息
里面装着 学孩童的期望
里面装着妻子儿女的思念
里面装着父母兄妹的牵挂
你走过迷朦回的雨答季
走过炽热的夏日
你走过丰硕的金秋
走过刺骨的冬寒
不论刮风下雨
不论雪飘霜冻
你在蜿蜒的山道上不断登攀
象绿衣信使般奋力前往……